How to save your spark of ideas


十一假期终于来了,不得不说我等十一假期很久了,能在这几天里面把工作丢一边尽情地整理自己最近一段时间的思考、学习以及阅读,还有跟老友促膝长谈的机会,放在平常日子中是根本不能去奢求的。

不过,就在我前段时间整理我自己思考的时候,我从我的笔记系统里面提取不到让我满意的关键词。平日里我的思考文字一般都会积累在印象笔记app里面,只不过印象笔记无法做到我所期待的效果:我做的一些随手的灵感笔记,但是没有让我相互引用的内容关系。这不禁让我想到日本作家岛田庄司,他会在产生灵感的时候,停下来把灵感进行一遍粗糙的加工,然后写在笔记本里,然后没有灵感的时候就会翻翻笔记本找出一条来就能用,号称笔记本几辈子都用不完。他说:无论多么天才的大脑,都需要积累。还有法国作家保罗霍尔特同样地积累随时的灵感,只是跟岛田庄司形式上有所不同,他会把灵感写成纸条扔到鞋盒子里,但无论是笔记本或是鞋盒子,他们一定是有一个专门用来存放不同索引的地方。

这两个案例非常有代表性,把知识的有效存储用一种非常通俗而又实用的方法建立了一套使用模板:将闪现的灵感迅速记录后忘掉,专注于当下的事情,等有时间再用索引迅速定位并思考和补充。每个人的灵感都是在当前阅读到某一段文字、看到某个场景、回忆起一段往事的时候,与现在所积累的知识产生的化学反应,就有那么一瞬间灵感迸发,倘若不抓住这点窗口时间赶紧记录,以人类的大脑而言,不用多久就会忘得一干二净,就如同扔到湖里的石子,波纹很快就消失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

我试过这种,确实不失为一种形式有效的方案,能够专心于手上的一件事情。我一直对同时展开多任务方式感到不妥,因为大脑在处理大量信息时就会遗忘,任务的来回切换所带来的并不会是效率的提升,反而会是效率的边际递减,这个问题我会开一篇文单独阐述,这里就此打住。

然而,当我所记录的内容越来越多的时候,越是早期的内容就越像是一段没有意义的文字,一方面是因为这段时间内认识的转变、提高,另一方面就是忘了上下文和语境。就不得不回头再仔细想想,或是干脆删掉,这就是我积累在印象笔记中的困扰。

大多数企业都在追求绩效,每个员工的工作方向也是面向绩效,在kpi压下来的那一刻,就成了资本机器中的一个齿轮,不想转也得被迫转动。李大钊说: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息,另外的八小时,留给我们自己!但是繁忙的工作让我们失去了自己的八小时甚至也丢失了八小时的休息,也因此我们在面对自己的想法、灵感迸发出来的时候越来越无力,即便是做笔记记录,也只会被记录下来后永远地丢在里面。

让我们反过来看这件事情,如果想要记录的灵感不被丢弃,要如何做?近期我在面对我上百条灵感笔记的时候,不得不右键删掉的时候,就在这个节点我有了一个新想法,而且让我小心翼翼地留存了下来:如果有一款SaaS,帮助有同样问题的人能放大思想的火花,对他们来说每一个想法,说不定都会是一番事业的开始。

这期间,我寻遍了互联网的角落,无论是国外的还是国内的app,都没有这种产品的影子。而且从年年出开始我就在阅读了一些知识论的底层书籍,以及记录笔记的一些技巧,还有很多学者的研究论述,我认为我们在使用笔记的时候,无论是纸质的还是app,都要以建立知识网络为重点。在我们大脑中的知识,都是以神经元的方式相互连接,我们的外脑,即笔记系统,应该同样需要网络化,形成知识的拓扑图,发现自己知识的边界,才会有扩大边界广泛学习的欲望,而这时我们的大脑在存储必要的知识的前提下,只需要记录知识的检索方式即可,然后随时随地调用需要的知识点和知识网。

而刚才一直都在提到的灵感、想法,都是知识的切面片段,或者是你的知识的原点,你需要小心呵护这个刚种下的种子,不断地开发成新的知识,关联知识之间的关系,打通学科之间的壁垒,建立每个人相互不同的知识建筑,把精力投入到机会上而非问题上。表面上是形成了一套任你使用和存储的笔记库,在其表面的背后则是相互跳动的知识所形成的知识网。

而我所在做的,就是这一套思考所能表象化出来的笔记app,将一系列灵感的记录、提醒、引用、索引、关联、写作等等这些具像化的方式,一点一滴得记录下来,而这些都会是你的财富。知识是你最直接、最忠诚,不会随着时间贬值而且最容易产生复利的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