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进不了高层,就要被淘汰吗?


看到网上圈子里在谈35岁员工被裁员,35岁大龄码农跟刚毕业小年轻一起写代码还被吐槽等等,网络上上已经把35岁这个年龄给污名化了,就好像35岁是梦想的终点,到了35岁就一定要怎样怎样,要是没有达成世俗眼中的成就,就是失败的人生,成了隔壁家小孩的反面教材。

提到35岁我想到的第一个人,是野原广志,虽然没有实际存在,但是35岁差不多都是这个样子吧:家中有妻小,有汽车房屋贷款,有日常生活开销,还要跟同事领导一起喝酒,天天天刚亮出门,深夜回家,因为工作周末也难得休息 … 是不是也戳中了现在上班族的痛点,广志在公司里面是一位小股长,没什么实权,还要天天赶项目见客户,头发稀疏了很多,与家人一起的时间也被挤压,能让我一边看小新一边有一种成年人的辛酸。

但,我需要考虑35岁危机吗?

危机一词用在这里是比较恰当的,比如经济危机就是经济体制出了问题,在一个岌岌可危的边缘,必须有人能往狂澜于既倒,才能让经济体制正常恢复。

对于个人来说,只要不是富二代,生活中就会有在钱上的考虑,钱少选择就少,开销就少,想要追寻梦想,奈何荷包不同意,因此35岁危机一方面是钱的危机。

另外,是我们从哪里赚钱,很显然是工作赚钱,没有了工作第一要务是没了经济收入,其次才是失去了社会地位,这也就有了公司压榨员工的一个合理因素。

综合钱跟工作两个要素,我可以得出结论,我需要正面思考35岁危机。

谈谈职业规划

在入职一家新公司的时候,人力资源会按照每个人的工作性质和工作情况,拟定这个人的公司职业方向,以便于培养人才,为公司做贡献。

然而,在入职时每人的期待又有所不同,很难说每人都考虑了自己的未来发展。我半年后在这家公司里要有什么发展,三年后要做到什么职位,不能单纯的因为世俗对于成功的定义过于偏狭,自己的视野就变的偏狭,虽然说公司赋予了我一定的地位和尊严,不过也要考虑到事情的两面性:在我获得公司很高权力时,必然也是我与公司命运绑定的时刻。

我觉得,做好了职业规划,做一线员工并没有什么不好,也不会因为自己是大龄码农就会被人嘲笑。有些人向来就喜欢做自己的事情,对于别人强加的工作十分厌恶,对于自己专业领域之外的事情也不感兴趣,一直在不停地钻研和深入,这也是一种倔强的人生不是吗?

我想起了《美丽心灵》中获得诺贝尔奖的约翰纳什先生,一生都在为博弈论作出贡献,哪怕跟刚进大学的小孩子坐在一间图书馆,他也能平心静气地面对,并没有因为自己没有做到学校的高层而自卑。

何为三十而立

现代人就是喜欢断章取义,不喜欢把事情联系起来,每件事情单独处理,就好比孔子说的三十而立,人们就单独拎了出来,天天挂在嘴边。

查理芒格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他大学的老师给他们说“如果你们能把案件中的每一件事情都独立开来看待和处理,那么你就是一名伟大的律师了”。当然这是句反话,任何事情都是关联的,没有无缘无故会突然冒出的事情,对事情去追根溯源,才是要做的事情。

话说回来,我也读过论语,孔子当然说了很多耐人深思的话,而他所谓的三十而立,则是在他的儒学体系中,能够成为一个君子的条件,而不是现在成功学所讲到的要成为领导,要成为富翁,曲解也要有个限度。


我也跟朋友聊过,为什么不去做一些能让自己不会遗憾的事情,朋友给我的回答,往往都是就着现实的一剂浓缩鸡汤,虽然有点儿价值,但是逻辑上很难走通。工作、家庭占据了将近80%的时间,自己能掌控的最多也就20%,很多人都在用20%的时间为80%的工作而消遣。回过头来,我们发现很多能自以为傲的成就反而都是20%的时间所做的事情,有的人工作之余考了研,有的人晚上回家自学了CPA。(这段太过鸡汤,自己都要看不下去了)

我觉得所谓的35岁被淘汰,是那些在公司里倚老卖老,打着学不动的幌子天天混日子的人,与其想着被裁掉还不如去多碰碰机会。那我还需要考虑35岁危机吗?答案还是需要,这个需要不是那种为了一种不存在的压力天天烦恼,也不是网络的喧嚣给我带来的压力,更不是没进入高管行列被他人看不起,认清现实,捋清事情,前进吧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