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朋友你好🤝🤝。
凑近点看有一期说到,在傍晚的路上,只要不是提着菜走在回家的路上,就有一种小时候放学的感觉。我在下班路上被这句话瞬间戳中了。我还有有能自己掌控的时间,我还有很多想做的事情,还有想去探索的时间,我不想在结束的时候太多遗憾,所以我想以人生战略作为本期的主题。
很多人在到了30岁之后,对生活有了更多的要求,家庭的组建和变故给原本热血的少年提供了变得所谓成熟的机会,撇开了前进的冲劲,开始追求稳定、可预测,有时候还会想人生一辈子就这样了,活在了自己设定的条条框框的生活之中。
然而,就如同在二十多岁时家庭组建和变故一样,所有的事情都不会按照计划进行,不会在计划中得一场病,不会在计划中被公司辞退,不会在计划中为人生焦虑,这些事情都是在不可知的时候发生的,每人面对相同事情的处理方法也不尽相同,即便是你自己想一辈子就这样了,可你的人生还在期盼着星辰大海。
管理学给我带来了一个思维方式,即对事情的管理可以用管人的来方法来控制,对自己人生的管理可以用战略思考的方式来规划。管理学是一个面向不确定性的学科,很多人觉得管理不向技术那么纯粹,也不像技术那样可控可量化。我觉得每个人还是或多或少的应该摆脱管理学就是成功学的态度,体会下管理学的思考方式。
自己应该是最了解自己的人,了解自己的过往,了解自己的当下,了解给自己设定的未来规划。很多人却不是这样,他们生活在生活的表面,得过且过,面向享乐,只顾宣泄当下的情绪。
我理解长辈的一代在经历过上世纪的战争与饥荒之后,他们更加倾向于对稳定工作和生活的追求,他们期待有相对平和的生活来弥补之前经历的苦难。以至于他们在生活趋于富足的阶段,仍然把知足当作是生活哲学,而且会把这种哲学传递给下一代,而没体会到下一代自打出生就是在蜜罐里,他们更渴望的是对世界的探索。爱因斯坦说过
常识不过是18岁以前学得的一大堆错误看法
我是伴随着长辈的价值观长大的,直到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感受到真正的自由,感受到文化制度对思维的牵引,我试着从围城里跳出来,开始了对人生了全新的追求。
我用人生战略这个词来作为我对人生的态度。迈克尔波特在解释企业战略(strategy)含义的时候,提到战略的三个核心要素:
1、基于品类的定位(variety-based positioning)
2、基于需求的定位(needs-based positioning)
3、基于接触途径的定位(access-based positioning)
也就是说在企业推出某款产品时运营层面上的资源组合要考虑到企业战略的定位。把这条定理应用到人生中,按照每七年就是一段独立人生的观点,可以把每七年设定的目标分解为三个方面:
1、我要做什么事情?
2、我能产生哪些价值?
3、需要哪些资源以及我该如何获取这些资源?
每七年一次循环,每七年可以完全master一个领域的知识,我的人生可以按照七年一个周期划分为多种可以体验的不同的人生,除了书籍、影视作品、旅行所带来的视野,切身的察觉会给人生带来更有趣的体验。
创新者的窘境作者在作者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在自己患病之后曾经做过一次演讲,同样提到了人生战略
你如何配置自己的时间、精力以及才华等资源,决定了你会有何种人生战略。
也就是说,我们在不同的场景中的能量的剩余是存在差别的,尽可能地在高能量剩余中去做困难的事情,在低能量剩余中去做其他的事情以恢复能量。
然而,我相信非常多的人会被眼前的事情局限住,而无法有效地做出长远的判断。好比说,我计划今年刷一下TOEFL分数,就会强制自己在各种碎片时间去背单词,只要缺了一天心里就产生额外的焦虑,以至于在没那么有能量的时候,出现了“眼睛记住了而脑子没记住”的问题。面对眼前问题与长期战略之间的割裂,潜下心来看待问题的心态是最重要的,处于忙碌中的人是看不到事情全貌的,心力不足,就在鸡毛蒜皮的事上来回折腾,和拉磨的驴一样结果是原地打转。
以上是本期的内容,感谢你的阅读,有什么想法可以跟我联系:i@ivone.me,我们下期见。
七年就是一段人生:https://www.smbc-comics.com/?id=2722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提到的人生战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218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