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文字阅读障碍症


之前我是没有特别注意,读的网络文章也比较少,近期观察到网络中很多网文、公众号推文等等,在正文开始前都会注明:本文xxx字,阅读需要xx分钟。这一点提示看上去很人性化,避免浪费读者的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读者可以选择性地阅读他们喜欢的内容。但是,我们在习惯了这种提示的时候,很容易就会忘记了在时间提示出现之前我们是如何阅读的,而阅读作为学习知识的根本能力,阅读能力的丧失就间接地让人失去了自我。

我们的生活已经被15秒的短视频粉碎了一切。

在时间上,虽然我没用过抖音一类的短视频啥时间软件,但是几年前我刷过人人网和微博,深知这些APP有魔力能够加速时间流动,在不知不觉之间一下午就过去了,也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收获。微博短短140字能表达的内容极为有限,即便是一段完整的文言文论述用140字也很难表现出文字之间的深度和张力,读者读过也只会觉得莫名其妙不明所以。再加上微博中个人观点和态度极为偏激和肤浅,无法读懂态度背后的逻辑,难以理解文字所要表达的信息,那这些文字只是个人的主观流水账,读过之后一乐,屏幕划过,后面的信息接踵而至,很快忘记前面看到的信息。在没有任何营养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树苗,自身孱弱,是不经风吹的。

再来就是对大段文字阅读。聊天软件在生活中的普遍使用,人们的大脑已经习惯了短文字的输入,失去了长篇的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耐性,至于一看到较长的文字,大脑就会偷懒地跳过去,去捡短的容易理解的文字看。所以我在工作中,经常性地把自己已经编辑好的文字,故意分成好几截在给对方发过去,好让对方看着不累而且能理解。可是,在日常中我们读书、期刊、论文的时候,都是大面积的文字,不可能会截成几段发表,于是经过短文字和所谓爽文训练出来的大脑,很难再去阅读具有深度和远见的文字,也就意味着在重新锻炼起大脑肌肉来之前,就会处在一种虚假的无所不知之中,会以为网络上带来的tips就是真理。

15秒的短视频所带来的就是无限制的信息过载。人的大脑短时间只能处理为数不多的信息内容,相比起电脑CPU来说是完全低效的,如果是在学习阶段,可能很长时间都在去理解一件事情。信息本质上是稀缺的,在人们遇到问题之后,会主动地去搜寻相关解决问题的信息,进而形成一整套解决思路,在系统性条理地思考中,得出相关方案。手机短视频的疯狂轰炸,让人的大脑每隔15s就要接触一些新信息,大脑还没处理完上一部分信息,下一条信息就来了。大脑被这种信息模式疯狂的输入,难以聚焦问题的重点和真正权威的观点,会在很多重要的问题中不经深度思考,在各种诱惑和引导中写下答案交上了所谓的自己的答卷。

所以,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必要的深度沟通是一个巨大的困境。我发现很多时候,当出现两种观点的对抗时,有些人的大脑就会选择回避或是恼怒 —— 用断开对话或是吵架的方式结束沟通,这就很难将两个人的观点加以融合,可以说有些人也不愿去接纳他人的看法。可就是这种深度沟通,即便是对方的观点是很局限的、带有偏见色彩的,也能给你一种新的视角,打开更广阔的视野。

最后我想用一个案例来作为结束。上世纪南非实行的种族隔离制度,让不同地区、部落的人将不同的话,从语言上来闭锁当地人的思维,更甚的是,白人当权者禁止黑人学习物理、天文和文学,并说:“让猴子读书有什么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