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很多高管的分享,分享了各自在领域中的顶层设计、商业模式和战略规划,笔记很多,我挑其中几点重要的整理如下。
网器
我很喜欢“网器”这个词,意思是那些能用来在购买产品之后通过网络形成后服务的模式,在这种定义下,SaaS可以用“网器”一词来解释。对于制造业来说,产品的交付代表着交易的结束,我想怎么用怎么用,服务除了售后也根本进不来,很明显的第二产业;而“网器”交付之后,用户实质上是买了一个带有功能属性的界面,通过网络服务来发挥功能的最大价值。
海尔智家的总裁用了一个很贴切的例子来形容“网器”,我买只鸭子和材料想自己烤,但烤鸭的温度我控制不来,很有可能最后里面还是生的外面就已经烤焦了,在海尔与名厨的反复试验中,调教好了制作烤鸭的工序和对应温度,把鸭子和材料放进去,选择烤鸭模式,就能在家吃到好吃的烤鸭。
那如果我把人也看成“网器”,网络既人的延伸,也是人的内在。借助于网络,人也可以借助于自己的能力、态度、观点形成自己的产品,就如纳瓦尔所言,用产品做杠杆。
产品会被场景所替代
在海尔能很高频地看到一句话:产品会被场景所替代。这不难理解,原本人挑选市场上的产品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是卖方市场,由生产者决定终端用户的产品;在供给侧出现产能过剩之后,很多公司就开始精益化发展,从用户需求出发来解决实际场景中的需求。比如小米的办公桌上热水器,更有甚者可以按照用户需求定制场景需求比如我看电影的时候喜欢白色的环境光而你喜欢自动关闭窗帘。
在我理解中,场,就表示赋能的环境,进入这个场,就自动获得了这个场所赋予的各种能。比如说,我去了图书馆就能坐下来看书、我去了公司就坐下来工作、去了服装店就躲着走不想销售来找我等等。这个场具备需求的共性,但同时存在部分用户的个性。如海尔智慧家居,家电都是具备共性能力的,在使用体验上存在千差万别。因此,场景,就等于一组需求或一群用户或一个产品,围绕着一个场景就能实现很多人具备共性的需求。供给侧的红利早已结束,继续做供给侧生产只会竭泽而渔。
最后
今天也是碰巧,在工厂中看到一个人很眼熟,直到身边的人高呼“吴老师”,才反应过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