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式生活与分布式技能


前段时间时间,我陷入了一种高内耗的社会认同效应之中:看到周围的人在学习英语,网上也在鼓吹学习英语的好处,我就顺着软文找到了一个英文口语公众号,买了一套学习课程,打算热血饱满地突破英语口语,然而直到一个月课程结束,坚持上课的次数寥寥可数。

很显然,我想短时间学习英语的欲望,经过各种营销方式,即便本身并没有多么强烈,也能被唤起,我也逐渐地因为没有学到知识而感到焦虑,然后为这种虚假的努力感所诱惑,被广告牵着鼻子走。这就进入了一个怪圈:一边在加强这种贩卖焦虑的广告的认知,一边追求无效的消耗。那些平时看似有用的停留在微信列表中但又没时间去读的公众号,他们偶尔会抓住社会上的热点,讲一些不着边际的看似有用的话,就是在留住可能的用户。

聚焦式生活

有这么一种错觉,似乎是我们关注的越多,我们就能在关注的事情上吸收更多的知识,从而自己就能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就好比,某人虽然天天刷feed流,以为能在其中了解到世界时事,通晓古今历史。我没有权利说某人不对,我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对,但是就这种刷手机得到的知识而言,缺乏了必要的深度,就变成了娱乐。就如邓丽君对我而言,只是一个文化符号,我的认知并不能把它拼成一个活生生的人,假若我专门花时间从历史角度、文化角度、心理角度等等,并将视野发散到全世界与之相关联的事情,最终组织出的资料,才能说简单认识了邓丽君。

我们在很小的时候,都会十分认真地在学习知识,追求真理。我们小时候,虽然物质缺乏,但我们有无限的问题,十万个为什么也满足不了我们,就是在于没有今天这种触手可及的互联网,我们才会去探索问题,去了解事情的所以然,去重塑历史事件中的人物,去思索推论中的漏洞。可为什么我们并没有十分热爱去寻求知识呢?或许是,我们在学习中,标准化的教学让我们感到了疲倦,一遍一遍地重复使我们失去了兴趣,使我们对所谓的标准化的“知识”产生了远离和逃避,我们无法在寻求知识过程中获得凭自己探索得到知识得快乐。

话说回来,我买的那套英文课,每次没有及时上课我都有一种内疚感,觉得自己的钱白花了,时间也拿来挥霍了,如此就陷入自己给自己预设下的圈套之中,过一会再把当天的上课讲义从网上下载下来,来安慰自己内疚的心理,虽然并不会回头去看。如此一来,我每天就需要拿出一些时间来或者是上课,或者是看讲义,就在我满满的日程表中硬塞了一些额外的工作,让我有种看似很充实同样也有种不堪重负的感觉。碎片化时间的理论,看上去是一种美好的,能提升自己实力的方式,可实际上,对于那些可有可无的知识来说,只是徒劳的浪费精力而已。

说到碎片化时间,其本身并不是什么故弄玄虚的贩卖焦虑商业武器,但往往我们看到的课程是什么十分钟学会五十音、十天突破雅思等等这种,这些知识无论在设计上还是课程本身上,是十分浅薄的,学习往往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再说我们所有的是碎片化的时间,而非碎片化的知识,这两者的核心区别在于人能否保持自律,我见到过天天抽空坚持学习,每晚整理学习计划复习学习内容,相比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来说,能取得更优秀的成绩。

对时间的消费,就是不同的人的价值观的核心,时间的价值是可衡量的,我用一个小时学习了能提高工作效率的知识,与我用一个小时学习了目前根本用不到的英文口语,这两者花费的时间一样,但所带来的价值完全不同。有人可能会说,英语口语是对未来的投资,并不能说是一无是处。而实际上,只要动动脑子,未来这种梦幻的词汇,难道不是靠当下一点点地积累起来的吗?天天喊着投资未来,却当下都活不下去,哪里会有跟外国人讲英语的未来。

分布式技能

现在社会似乎已经完全认同社会分工这种社会工作模式了:每个人在读大学的时候,假期回到家,亲戚朋友问的问题往往是“你在读什么专业?”,很显然,社会也默认专业就是作为成年人糊口生存的基本,继续深入从事的行业,不断地挖掘深造,才是一个人专业的人应该做的。

可是我觉得,生存能力单一,就会有一种被技能和市场绑架的感觉。过去我们讲到国学大师,会想到什么?儒学、道教、书法、水墨画、文言文、诗词歌赋、算卦占卜、茶道 … 一个人能有这么多能力,可真是了不起。不过,我们进一步来看上面这些所谓的专业能力,四书五经里面讲了儒学、易经、诗歌… 一个读过四书五经的人,就能够出口成章,书法写字并非问题,绘画或许在与朋友饮茶畅谈时就能学习了解,这些能力,都是有一根看不见的线串联了起来,只是后人将它们拆分成了多个所谓的专业。

在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当时讲究一个“全人”的概念,至于“全人”是个什么意思,我举一人物个例子:据说达芬奇力大无比,徒手能掰弯拇指粗的铁条,还能画出像是最后的晚餐、维特鲁威人、蒙娜丽莎一类的人类瑰宝,也能做土木工程设计出至今无能出其右的桥梁,还能将自己的手稿笔记加密,在现代人破解之后才发现直升机的原型稿早已在14世纪被设计出来。

相比上面的国学大师,达芬奇的的技能是一种树状结构,我们学习的所谓的专业知识,在整个知识框架中,是一个节点,与之相串联的其他知识数不胜数,应征了胡适先生那句话:你知道的越多,你不知道的就越多。我们所学习的专业,根本上就是一件获取知识的工具,当我们在学习中,就会发现与其他知识的关联点,这就是在打磨这件工具,就好比在维基百科的一个词条中,会有很多个相关联的词条,探索相关联的知识,才是我们专业学习的意义所在。

分布式这个词来自于计算机软件中的术语,在一台计算机的计算能力达到上线,无法提供有效的服务时,将一组计算机按照不同的节点放上去,缓冲用户发起的资源请求,起到实时影响的效果。这个概念本身并不是计算机行业的应用场景,而是在设计计算机集群时,参考了其他相关联的词条,并将其应用在计算机领域中,使得计算机能够更高效更优质地完成计算的应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