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欲望下的人格扭曲


今天下班早,正巧碰到家门口的辅导班学生放学,看着他们穿校服背书包的样子,像极了我上初中的时候。我还没开始感慨和怀念,我间接听到的他们的聊天内容让我大跌眼镜。他们在讨论同学有谁在用iPhone12,有谁家里开宝马,有谁的鞋子将近2000块 …

同学之间的攀比在我上学的时候就存在,比如哪位同学买了新书包、新文具盒,有刚出来的玩具或者卡牌。我们更倾向于学生之间的攀比,当然更多的也会攀比学习成绩,很少会去拿着同学的家庭条件物质条件来攀比。现在的小孩可以说是比较成熟,也可以说是家庭条件都好了许多从小接受很多新奇的玩意儿,让他们不满足于仅仅学生之间的比较,进一步地比较双方的家庭条件,不仅是学生,家长也会因这种攀比而头疼不已。

这种攀比的背后,个人理解上是消费主义在城市中的延展和巩固:支付方式的便利,无纸化现金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金钱的感知力不断减弱,人们对物质的追求达到了顶峰。物质欲望的不断膨胀,内心的不断空虚,社会关系的不断减少。可以说现在的人们整日奔波忙碌却鲜有人能正视自己的生活,陷入到强烈的物质欲望中无法自拔。

用钱可以解决绝大多数问题。

这是我看到的最卑鄙的一句话,把所有的人都沦为以金钱作为行动内驱力拜金主义者。从一个角度来说资本是这个社会前进力量的基石,缺少了资本整个社会经济就缺少了活力,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也在资本的循环中活得更好。不过,资本只能是生活的一部分,资本并不能决定生活的质量。有时候我也会因为在路上看到其他人开着更加舒适、起步更快的车心里面羡慕不已。但就实际情况来讲,我买一辆宝马每月供上万的车贷,担心被剐蹭还有更高价的油费,就图一个虚荣心,这哪里值得。

消费主义建立在资本主义之上,通过资本的运作制造各种琳琅满目的商品,编造各种虚无缥缈的广告来吸引消费者。当我们走进商场,就会看到各种各样的店铺,每家店铺摆着不同的精致商品,看上去非常诱人,即便是有人抱着很强的目的性来商场,也往往会在达到目的的途中被其他漂亮的商品所吸引。再加上商品的包装,让本来没有购买欲望的人很快眼睛发亮,在导购员的伶牙利嘴之下慷慨掏出钱包。

消费主义者讲求不断的消费来填补自己不断膨胀的欲望,当自己的物质远不如他人时就会产生羞愧的感,这种心理也会频繁出现在自己的缺点与他人长处相比之中。但物质的对比更加强烈,因为物质欲望是立竿见影可以通过金钱填补的,而能力的欲望即便是付出很多的努力依然得不到。

现金的消失使得消费主义更加野蛮伸展,原本可以通过掏钱付账的流程中计算购物中的得与失,而且人们会算着钱包与商品的价格量入为出。现在只需要点击支付,扫扫脸或是指纹碰一下钱就付完了,丝毫没有让人反悔的余地,交易中自己钱包中钱减少的感觉完全消失,只留下买到东西的快感,就跟不花钱似的。花呗、借呗的出现让钱包并不充裕的人也有额度去高消费,降低了人们的理性,夸大了人们的消费欲。未来的钱今天就花掉,未来的事情未来再说的态度,也让人们的未来充斥着巨大的风险。

消费主义的另一个侧面是社会中关系的缺失。能用钱来做的事情就用钱处理,双方的关系就会变成单纯的雇佣关系,一方出钱出需求,一方出技术满足需求,交易完成双方关系结束。关系的结束就表示双方不需要在动脑去培养某一段人际关系,只要花钱就能得到满足。然而,人是社会关系的集合,没有了社会关系,个体就会变得脆弱。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用钱断绝了与世界的所有联系,原本可以通过请教、互助等创建或是巩固关系的方式解决问题,将钱掺入后,看似是对双方更有利,但实际上出资者默认否定了与技术提供方的人际关系,而技术提供方因此赚到了钱更加会助长对金钱的态度,加强了两者之间更加分裂关系。

前几年很火热的P2P借贷项目给了无数推崇消费主义的年轻人一个欲望发泄口,从各平台借钱来消费满足自己日益庞大的胃口。我曾经在一家小公司干了几个月,后来发现是一家非法网贷公司,在临走前我看了一眼数据,很多放贷记录都是放给二十岁刚出头的年轻人,公司有年轻人的身份证和电话簿信息,虽然公司没有强制还款的权力,但公司还是想方设法地让不还钱的人“社会性死亡” —— 挨个电话通知其亲戚好友。先不说公司的行为是否道德,就说这些年轻人尚且年轻,因为消费欲望而掉入了恶魔锁死的圈套,真的是为了一时的满足,这值得么?

我想起来,还有一句很卑鄙的话

这个东西你看着挺贵的,但把费用平均到每天,也就才几块钱。

这句话着实很卑劣,一个完整的东西既然不能拆分开来卖,那为何还要拆分成每天付款?我要是在未来因为某些事情开销有点大,这钱还不上了怎么办?我句话甚至在地铁里卖车的广告牌上面看到过,一天几十块相对于收入来说确实不多,价格的低廉唤醒了人们的贪心,进而引发了非理性的考量,即便是用处不大,也会在冲动下把东西买了,有的人还是借钱分期买下的。

物质欲望下的城市人们满眼能看到的都是金钱与利益,能追求内心满足喜乐的人反而成了异类。这或许是一个必要的历史阶段,为后代留下更多的信息数据,给法律条文更多的完善空间,给我们的制度文化建设提供更多的案例。总而言是,还是对物质欲望要理性考量,不要温柔地走进那个良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