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笔迹还不算是一家创业公司


Paul Graham在他的文章中反复提到Startup=Growth,翻译过来是:创业=增长

他说

一个理发店不会被定义为快速增长的公司,然而,一个搜索引擎公司却是。

用Paul的观点来看,方寸笔迹是不是一家创业公司呢?我看来并不是,现在方寸笔迹更像是一家路边小馆,还在努力经营自己的特色,尝试各种菜品的搭配和高质量的餐饮,摸索着给顾客提供服务的方法,距离“创业公司”相差甚远。不如说:flomo\flowus\wolai这些才是创业公司。

方寸笔迹至今的用户基本都是来自于自然增长,没有营销,没有价值的宣传渠道,从这个角度来看来方寸笔迹的价值仅仅有一小拨人认可,没有营销出去也就没有被公认的价值。

我之前认为,营销的目的是在于赚钱,用赚到的钱再投入,不断地增长获客,不断地优化迭代,形成良性的循环。而现在我更倾向于。用户花钱,是通过钱这个交易工具,购买方寸笔迹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进一步地说用户买的是未被满足的需求。而作为发起者,要关注的更多是在这个过程中整体认知财富的积累,再投入仅仅是所释放现金流体现出来的一小部分,其余的大部分要以用户反馈和交流的形式,形成如Eric Ries在精益创业里面所提到的“构建–测量–反馈”循环,加速构建起整个项目的认知积累。

暂且把视角切换到方寸笔迹的财富积累上面,让产品从竞争的泥潭中跳出去,就看到了方寸笔迹目前仍然欠缺的东西:必须要营销才能发掘方寸笔迹的价值,撇开存量竞争思维,进入新的领域,必须通过营销来传播方寸笔迹的价值,才会吸引更多价值一致的用户,建立起用户圈子共同维系产品的迭代。

因此,方寸笔迹之所以不能算得上创业公司,跟我的工作状态、工作环境完全无关,跟所有人的心态息息相关。是主动发现工作还是被动接收工作;是精益求精还是能用即可 … 增长不仅是用户、现金的增长,也包含了每个人在方寸笔迹的创业过程中,所积累的东西。同时,这些财富也会是我们的未来能力,通过互联网作为杠杆可以打造我们团队、个人的品牌,发掘其他可能的价值传播途径和收益途径,我们未来不一定是通过打工挣钱,也不一定是通过方寸笔迹挣钱,但一定是通过我们的个人能力挣钱。后面我会开通方寸笔迹创业过程中思考的blog和newsletter,方向是:面向于互联网的技术创新、技术思考、创业思考、产品设计思考和团队管理内容。

方寸笔迹现在的现状,是不断地制定短期目标和计划,沿着短期目标和计划去稳定产品和服务,是项目管理过程。而这个过程产生了团队极大的工作分配不平衡,也就产生了很大的成本浪费。现在把视野放开,不再局限于研发的产品和服务这一亩三分地上面,拓展其他的渠道,创造新的影响力,开发新的产品种类,增大用户的覆盖面,要找到的是非软件本身的发力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