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在我阅读了一年Newsletter之后,我也开始尝试写Newsletter,我打算坚持两年时间把自己的阅读和知识的转换记录下来,编辑成Newsletter,平均2周一篇,一方面用于自我驱动,另一方面养成持续阅读的习惯。
我的Newsletter会以互联网、管理学两个方向或者是融合的方向为主,有可能会增加一些奇怪的方向和内容。
大家好,我是刘一峰,这是我的第1篇Newsletter,由于年初比较忙加了将近两周班,第1篇内容较少。
实验
我在哈佛商业评论中读到过一篇文章,讲述的是组织的实验文化(2020.03.54-67)。文中提到了 booking.com的实验文化是如何驱动产品的迭代和需求的管理的:booking.com 内部把实验做为公司文化的基本组成部门,不仅仅是技术层面在不断实验,在交互、产品和市场方面也如此。他们以实验做为根本的领导方式,每年大量的实验沉淀大量的数据,用数据说话,用数据来验证实验。
我最近在团队建设中,也开发了一项用于组织学习的实验,目的在于加速团队内部隐形知识的转化,提升团队学习能力。
本次实验我以技术作为根本方向,假设交付产品为A,A0、A1、A2分别是针对A产品未来优化做的技术实验。
跟设想一样,实验结果往往不会那么完美符合预期,每个人心中对失败的承受能力是不同的,有的同事在实验三次五次时,就因为得不到积极的反馈而想到放弃实验,也有的同事会因为得不到预期结果不断地尝试和调整方法,还有的同事就直接躺平,交付A产品就开始刷抖音。
这也说明了一点,假如我们工作中有许多实验的场景,而实际管理上对细微的实验又不够重视,只对重大事情进行尝试性的实验,就会出现高风险的情况。因为假设成功的概率固定,寥寥数次的实验,其成功的可能性自然就低,相比起大量的实验来说,失败就会显得更加突出。
所以,在设定某个实验之前提高预期,或者设定实验的重点是有必要的,这样在试验后尽管不能完全达到预期,但也能获得想要的东西,一味地给同事施压和暴力沟通是非常低级的管理方式。另外,对实验结果的好奇心,对实验过程中的耐心也极为重要,抛开主观上对实验的看法,保持数据导向的中立,也是在实验中的一种修炼。
阅读
社交是人类社会化的必要行为,文中提到了三种社交风格:扩张者、斡旋者、召集者,不过我认为人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环境,风格可能不会如文中写的那么固定,应该是一种动态的形式交替存在。不过这三种风格的社交我都有见到过。我在读《硬球》的时候,里面也讲述了非常多朴素的建立人脉的方法,有想法的同学不妨可以阅读试试看。
在历史上从来都是劳工用辛苦劳动来换取生活根本所需的报酬,我们父辈也经常会说“辛苦钱”、“饭碗”这类的词来形容工作,然而在我们毕业之后变成了面向兴趣去工作。到底应该是一种苦行的态度面对辛苦的工作,还是用自己喜欢什么就干什么的态度去工作呢?我觉得这也过于单纯的二分,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过,无论是哪个工作,都只会给你一定的兴趣空间和辛苦空间,其他都是在不断地压榨劳动力的剩余价值,而且大学学历不再那么金光闪闪,即便是硕士也是一抓一大把,诚然,学历是非常多公司和单位的敲门砖,不过进了大公司也并不意味着人生会一路顺利,还有很多的外部因素需要我们去平衡。
最近废话文学比较流行,讲到了非常多在职场上的废话,有时候一个会议上有将近80%没有意义的话,有效识别废话现代职场人的必备技能之一。
Happy Xiao 在他的博客中提到【开始一个生意,别称它 startup](https://happyxiao.com/business-not-a-startup/) 。我在开始方寸笔迹项目时,我一直都是以创业者身份来讨论这件事情,并没有真的把它作为一个生意,因为我并不认为项目从经济方面给我带来多大的收益。从根本上我认为我是对理论的实践,对组织模式的探索,用方寸笔迹这款产品作为探索世界的工具,来结识更多的人,来寻找更多的机会,而不是沉浸在这款产品中幻想着有一天能给我带来财务自由。区分startup与生意才是正确的选择,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对事情简单的二分,或许看上去有道理的一句话,在不同的环境中也有非常不一样的价值。
金句
有时我们渴望原谅,只是为了自我满足;我们祈求别人原谅,只是为了避免自己原谅自己,因为自我原谅更难做到。一个人的道歉究竟是为了自己好过一些,还是真的在安抚对方?
–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在艺术上,靠变故、车祸、意外实现的悲剧都不是好的悲剧。真正好的悲剧,是所有事情都是合逻辑的,所有人都是正常的,甚至是善良的。事情仍然无可挽回地缓缓滑向溃败。没有赢家,没有幸存者。偶然性,在悲剧中是没有一席之地的。
– 豆瓣@风流剑客黄药师
写作其实分为三种阶段:notes(便签、笔记),documents(文件)和 file(成品项目)。一个较为常规的状态是最初我有 random idea(凌乱的想法),将感想汇到一起;然后渐渐突然间发现我这一段时间本质就是在想这么一件事,渐渐形成 document;最后再根据抽象的内容去具象化,把之前创作的内容加以整合,最终形成 file。
– 公众号@孤独的阅读者。(这一点与我在做方寸笔迹的想法不谋而合)
2021年我最大的变化,是我在这一年里的改变;我最大的努力是适应了变化。
– 播客@宇宙尽头小酒馆
思考
我最近思考了产品是如何进化的,目前只是一个浅显的思考,大致思考方向如下,欢迎大家提出意见。
我们把产品从日常工作事务中剥离出来,抛出人、组织等环境因素,抽象出一个单独的事物来看。在产品诞生之初其实就已经在冥冥中设定了产品的最终呈现内容,只是需要在不同的节点介入不同的资源,用以完成产品生存所需要的不断进化。
从这里来看,产品可以理解成一个更高层维度的事物,说是四维生物也不过分:一旦产品诞生其实就会有产品自己的发展轨迹,会存在独立的“意识”,借由低维度的生物去填补对应节点的空白,实现产品自身的进化所需。
说的有点玄,我换句话来说,产品在诞生之后,其发展的轨迹就是客观的,不再以创始人的意志为转移。用户、技术、市场、销售、社会环境、文化因素等等环节都是一个整体在为产品服务。
产品的迭代是由市场、用户、技术、资本等等多种环境结合应运而生的,单方面的意见只能是用作参考,不能代表话语权。
我用这个方法来看待许多所谓越做越烂,越做越臃肿的产品,产品进化的规律不是简简单单想怎么发展就怎么发展的,是多种事物相互影响的产物,产品的庞大,对应就会需要进入更大的资本、更广泛的用户群体、更尖端可靠的技术能力 … 就会船大调头难,产品只能这样愈加庞大下去,直到成为庞然大物或者是膨胀而死。而破局的方法,就在于产品诞生之初的成长线路预期上面,在孵化器产品面向用户群体、技术能力和市场的契合上面,用产品的能力去完美解决一部分用户群体的问题,而不是贪大求全去吃下市场大多数份额,小而美的产品成长能力会高于大而全的产品。
好了,我的第1篇Newsletter到此结束,喜欢的朋友可以在竹白订阅我,我会在后面分享更多个人的看法和见解,我们下篇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