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刘一峰,这是我的第2篇Newsletter,时间尽可能提前了一些。
观点 · 善用Post-Read App
许多常见的稍后阅读工具,比如:Instapaper、Pocket还有剪藏到印象笔记、Notion等等,这些都是非常不错而又免费高效的稍后阅读工具。当你在繁忙、缺乏精力的时候,可以把你读到的不错内容记录下来,整理成稍后阅读体系,在你有空闲有精力的时候,再回头翻阅之前没有阅读的内容。微信的浮窗功能,把正在阅读的公众号文章折叠起来,也是一种操作很方便的稍后阅读工具。
当然,这也会有负面左右。有的人就会产生:内容保存了=阅读了的心态,把链接扔进去就结束了,以至于最后积累了上百篇没读的文章,自然会因为积压太多也就不会再去细读,这就让稍后阅读变了味,变成了一款自我安慰的工具。
稍后阅读中所记录的内容跟当时阅读的环境也免不了关系,记录时打了鸡血存储了一大堆英文的、晦涩的或者是学术内容,在后来每次想读的时候都头疼不已,最后这篇文章也落得吃灰的下场。
我的建议是粗略阅读后,如果是必要精度,可以记录下来,但是要将稍后阅读的条目保持在10条以内,要想存入一条,必须先读完一条,这样既有充足的阅读欲望,也好分配阅读时间。
阅读
阅读文字给人带来的刺激感远低于短视频,而在随手都能创建一段短视频的时代,却写不出一段逻辑通顺的文字,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远不止以极低成地获取强烈刺激所带来的浅薄这么简单,会形成社会上文化层面的无知。所以我非常敬佩哪些能独善其身而且不断学习的人。
几年前我在读乔治奥威尔的《1984》时,就对老大哥通过删减人民日常语言用词来限制人民的思考方式这一事件感到深深的恐惧。后来在读了李光耀的《李光耀谈中国与世界》一书,里面提到了中文与英文本质上的不同,塑造了中美两国人思想上的不同,也就是不能用中国思维去看待美国文化的根本。在Lera Boroditsky的TED演讲中用几个场景讲述了与演示如何塑造人思维方式的,有兴趣可以点击这里了解。
红姐的故事已经成了一段传说,最早我是在故事FM播出后开始关注红姐的,一方面原因是我个人也非常向往斯多葛主义的低欲望生活,另一方面就是一种猎奇心理想了解她的世界是怎样的。她新的推文挑战野蘑菇中,我仿佛看到了另一种生活方式,在专业的深度中抽身出来感受生活的广度,用游戏化作为尝试新事物的奖励,大家要是对红姐还不了解,可以从故事FM了解下她过去的事迹,不消费主义者生存手册。
态度
无论我们是在闭关的时候偶遇、公开场合演讲、来自于他所著书的指引,或者仅仅是通过他的故事知晓他的传奇一生,我们都能感受到他为世界和平所做的巨大努力,他是真正的菩萨。
CNN@Plum Village为在Thich Nhat Hanh(释一行)2022-01-22去世时发布的公告。
中文互联网内容的枯萎有目共睹,在这个过程中,我时常感到遗憾的一件事就是很多早期网络优秀内容的消逝。
今天不少年轻网民恐怕没有切身体会,中文互联网曾经在很多年前有过一段内容上的黄金时代,那时候,整个网络洋溢着一种朝气蓬勃的理想主义色彩,很多高水平作者在没有任何经济回报的情况下,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内容,从翻译精良的冷门美剧到事无巨细的游戏攻略,从跌宕起伏的探险游记到深入浅出的影视解说,那些文章在读的时候,能强烈地感觉到作者是在巨大的热情推动下自发创作的,丝毫没有当下网络文章中那些对爆点的谄媚以及对网络暴力的顾虑,就是纯粹而澎湃的表达。
我曾经在一个格斗论坛上读过一篇帖子,是个拳击老手分享如何给训练伙伴拿靶的经验,文章里详细讲解了作为靶师要如何带动训练伙伴的节奏,如何磨练伙伴的协调性,如何让伙伴提升对距离的敏感,乃至如何细微修正伙伴拳头的落点以提升击倒的可能,那篇文章图文并茂,行文干脆,我一边看一边点头称是,照着模仿了几周后,我给人拿靶的水平大涨,尤其是双方配合渐入佳境后,那密集又节奏明快的清脆打击声犹如爵士鼓点,引得旁边训练的人都纷纷过来围观,今天要是录个短视频发网上,弄个几百万观看问题不大,而那个拳击老手要是把自己的经验做成收费课程,卖给健身房的Kevin们,发笔横财也不是问题,但今天,我已经找不到那篇免费文章了,因为它所在的格斗论坛早就关闭了。
事实上,每当一个沉淀多年的BBS关闭时,也就意味着一些曾经积累在其中的优质内容永远地消失,而创作那些优秀内容的高手们可能也就从此消失于人海,我们当初没有对那些珍贵内容有所整理和继承,我们满不在乎地放任了它们的消失,就好像在燃烧的图书馆前哼着曲儿围坐打牌一样。
我们当初之所以会那么淡然,是因为我们相信消失的东西将来还能找回来,然而,当我们走进青烟缕缕的废墟后才发现,大火带走了太多的孤本。
微博@河森堡
一种流感瘟疫在世界范围内流行,每天都有示威者被镇压的新闻,人人都想成为大公司的雇员,最新显卡发售却被用来挖矿,快递员穿着外骨骼送货,北京街头有男人遥机器狗,你喜欢的女孩只是个直播间里的虚拟二次元纸片人,附近的餐厅已经开始用无人机代替服务员,但是你却依然要支付房租。欢迎来到2022年。
知乎@千叶真名
这世界或者身边的局部所有一切都会试图绑架你的头脑和心,告诉你“他们想要的答案”就是“你想要的答案”。
这里蕴藏的危险,远大过机会。
因为“他们的提问”很多并非“你对自己的提问”。提问都错配了,那答案是什么,重要吗?
多数人忙碌于追寻“别人的提问”,在这个过程中,耗尽心力,以为这就是自我所求的一切。
系统最狠辣的是两句话:
“得到了xxx yyy zzz,你就满足了”。
“你现在不满意不快乐,是你还没得到”。
这循环自证的危险逻辑,是个巨大强力漩涡,不知有几千几万人“坠落其中”。
竟自得其乐甘之若饴。
真正的机锋,最后只有一句话:其实——没有监狱。
微博@aSecretPlayer
八零甚至九零一代大概都有这样的成长经历:从小学到高中,上学读书都是头等大事,拿名次,得奖状,全家光荣;十年寒窗苦读,终于榜上提名,家里最大的期待就是上大学,当大官,有出息;步入社会,酒文化,茶文化,圈子文化,办公室文化,潜规则,托关系,走门路,难得糊涂,权钱交易,溜须拍马,栽赃陷害,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胳膊拧不过大腿,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光脚不怕穿鞋的,这些书上从来没有教过的东西成了生活日常,而且美其名曰“社会大学”“生存智慧”。
学的是“真善美”,做的是“假恶丑”,学习知识成为个人利益最大化的高效方式。曾经的手不释卷,早已变成烟不离手酒不离口。
豆瓣@大老师 评《兹山鱼谱》
碎碎念
最近我用在工作上的时间比较多,回家后的时间大部分也是在陪娃一起玩,到娃晚上睡觉了才能匀出一点时间读书和思考,坐下没多久就犯困了。今年打算开始写的Newsletter,Grabox和方寸笔迹项目,就像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悬在头顶,让我充满了不安和焦虑。
最近总是被焦虑支配着,上班的时候时间太零碎,随时都要跟其他同事开会,那一丁点的空闲时间读到的文字没经过大脑就闪过了,即便是记录摘抄下来也很少回头去看;挤出时间在地铁通勤时候读的书,也大多难以有深刻印象。这段时间大脑缺少了输入,总是一片空白的感觉。
刘润也在他公众号推文中提到
大部分人的舒适区啊,并不是躺在海面上无所事事。
大部分人的舒适区呢,是忙到没有时间思考。
这个舒适区更危险,因为你都意识不到自己在舒适区,以为自己在进步。
如何达成休息 – 工作 – 学习 – 生活的平衡,成了我现在最需要静心思考的事情。休息是为了有充足的精力更好的服务其他三者,所以休息是十分必要的,必须要保证每天必要的睡眠和活动;而工作又是经济的来源,工作时间又要挤压其他两者,对于知识工作者来说,没时间学习又会造成工作的不顺利,“做中学”、“事上练”在紧迫的工作任务中成了一纸空谈。
在每个人都平等的24个小时面前,我成了不断左右腾挪的大忙人,忙碌一词最贴切,很平庸没什么成就而且天天事情多得没空休息。这就迫使我需要反思,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通过我的反思过程,我想表达的是面对问题不能太多的苛责自己,不要寻找外部的原因自我安慰。向内求这件事,是一个阶段化的过程,不会在一开始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初期就会特别地痛苦在向内探索中看到自己阴暗的地下室,会反感会怀疑;不过经过一段时间对内心的整理之后,或许地下室就不再那么格格不入,我接纳了自己的这部分自我,重新融入自我之后,感觉真的很不错。
好了,本期的Newsletter到此结束,大家可以跟我联系:i@ivone.me,欢迎大家来信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