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我正在读一篇微信群里分享的材料,很快就被一条转发的聊天记录盖了过去,然后补上了一句:来吃瓜。我就好奇地点开看了一眼,里面全都是一名女性与一男性的聊天内容,男性以各种方式强行勒索女性,后面还附上了女方的生活照。
我就开始纳闷了,明明是一女性呼喊求救的声音,怎么到了大众这里,就变成了吃瓜?我对吃瓜这个词的理解,就是“吃瓜群众”,我认为就是旁观者,是看戏不嫌事大的那种。用这个词来形容一名被网暴,希望被拯救的女性,我觉得是非常非常过分的。原本,是有机会可以救她,帮她从恐怖的阴影中走出来,即便是无法帮忙,控制住自己不要转发就是。而这次转发,即便是一种旁观的心态,即便旁观者不负作恶的责任,但就在你转发完的这一刻,你就成了施害者的帮凶,她所遭受的痛苦,就在这一次转发,变本加厉。
前段时间我看了一部日剧,苏打主演的《3年A班 – 从此刻起,大家都是我的人质》。故事的主线,是围绕着一名自杀的女学生展开的,老师为了让学生们了解真相,了解语言暴力,不惜自己进入监狱去绑架了全班学生十天时间。这名女生的死因,是因为某些传闻谣言的出现,从一个小圈子里传出来,三人成虎,进而大家都默认相信了这个谎言,然后就恶语相加,以至于冷暴力的出现。无论她走到哪里,在恐怖的笼罩之下,都隐约的感觉周围的人在对她指指点点。网络上那些不相识的人,对此事也用一种恶毒的语言进行攻击,让她躲无可躲,最终为了摆脱这无法逃离的噩梦,选择了自杀。
剧的结尾,老师用声嘶力竭的声音,喊出了屏幕前那些吃瓜不嫌事大的人都是凶手的呐喊。我是深受触动,这种蓄意的阴谋和言语攻击,相比起用物理工具,伤害性更大隐蔽性更高。协助扩散的人们都是出于吃瓜状态,丝毫不知情也不管后果,在无意识之下只管一味的发泄情绪宣扬恶意,却最后协助施害者达成了目的,兵不血刃地搞垮了对方。骂渣男,骂小三,诋毁婆婆,捧高女性,人们根本不必花时间去了解这件事背后的真相,只管把大家讨厌的人往死里骂,每一场成千上万人的狂欢中,背后都有那么一个人的不幸,可狂欢的人群真的有人见到过受害者吗?听过受害者的声音吗?了解受害者的背景吗?
或许上面的内容你不以为然,换个角度,假如你是受害者,你的受害过程被发布到网络上,你会作何感想,一定是会产生深深的恐惧吧,会害怕周围的人对你另眼相看吧,会担心深夜下班一个人乘电梯吧。没错,在泄露到网上之后,吃瓜的人肆意转发,吃得津津有味,评论的言辞也越来越不受约束,你看到之后,你还敢出门吗?还敢看手机吗?还能有正常的心理状态吗?没错,你已经在濒临崩溃的边缘,如果这时有人能帮助你一把,即便是一句鼓励的话,你也能感动地痛哭流涕,感叹生命的美好。然而更多的时候,吃瓜的人是不会停止的,言辞也会一波高于一波的激烈,随着事情的发酵还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版本,你的身世被挖出来,你的学历、工作单位被公布,你的手机号码微信也被打爆,这个世界对你来说只剩下满满的恶意,压在身上动弹不得。
太多的事情,我们会不经过大脑,把事情简单化,只图一时之乐,却无关于他人的感受。即便有人试图伸张正义,也被一边倒的舆论批判成假道德,然后一窝蜂地去攻击他,对事情理解和语言表达上毫无逻辑可言。能否,在吃瓜的时候,有一点怜悯的心情,感受一下当事人的痛苦;能否,在转发的时候,能暂定一秒,思考会对当事人造成多么大的伤害;能否,在评论的时候,考虑一下当事人受害的前因后果,做出你最正确和客观的评论。还是那句话,我不会因为大家都看不到听不到就选择不发声,我也不会因为所能贡献的一丁点的帮助而不去伸出援手,如果我不这么做,时间久了,我就会变得麻木不仁,我就会停止独立的思考,我就会随波逐流,我就会在不经意间成为帮凶,到最后我就会彻底地失去发声的能力,当事情落到我的头上时,我却无法发声 …
我不想说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这种丝毫不负责任的话,眼见不一定为真,耳听不一定为实。新闻事件、热门内容,往往就会被记者和新闻主编给扭曲,传达出不客观公正的态度,而往往这些新闻却成了人们追捧的新闻,评论中读者的情绪被煽动,事态朝着主编设定方向发展,无论是善还是恶,都会被毫无保留地表现出来。说到这里,我联想到了李文亮医生事件在社会中180度的迅速转变,难道键盘侠们就没有记忆吗?新闻说好大家一窝蜂地说好,新闻说坏,大家一窝蜂地说坏,敢问脑子哪里去了?互联网给了我们隐蔽性的发声能力,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寻找信息,建立联系,而不是在自己安全的范围内,毫无底线地宣泄情绪,被不确定的信息所摆布。
改变吧,不要再让充满着恶意的刀刃刺向无辜的弱者。